淋巴水肿主要是由于机体某些部位的淋巴液回流受阻,液体在组织间隙异常增多导致的局部组织水肿。在乳腺癌的全程治疗中,手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是许多患者面临的困扰,给生活带来极大不便。近日,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甲乳疝外科顺利开展院内首例预防性淋巴静脉吻合术,帮助患者降低术后手臂肿胀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患者为乳腺癌伴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老年女性,在结束新辅助治疗后再次入院准备接受乳房手术。“患者无法保乳,将接受乳房全切+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患者皮下脂肪较厚,淋巴结清扫后,有较大可能性出现上肢淋巴水肿,引发肿胀、沉重感,严重时影响生活质量。”甲乳疝外科主任罗斌说道。 罗斌(右)与团队医生田金翌(左)开展手术 针对以上挑战,罗斌团队为患者制订了个性化手术方案。首先,罗斌进行常规左侧乳房全切+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与平时手术不同,由于后续计划在腋窝区域进行预防性淋巴静脉吻合,因此在切除腋窝淋巴组织的过程中,需要额外注意保护细小的静脉,尽量应用冷刀分离、结扎等技巧,避免能量器械热损伤,为淋巴吻合创造有利条件。 团队医生田金翌(右)、李兆悦(左)进行手术 肿瘤切除后,由罗斌团队的年轻医师主刀,为患者进行预防性淋巴静脉吻合,操作前,先在患者手指指蹼间及上臂内侧注射少量吲哚菁绿(显示淋巴管的造影剂),并应用特殊荧光显像设备,定位引流上肢的淋巴管。完成定位后,在10倍以上显微镜下精准找到满足条件的细小淋巴管,并在周围区域找到合适的静脉相对接,这些细小淋巴管直径通常只有0.3-0.6mm,仅有头发丝左右粗细,而用于吻合两个管路的缝线则肉眼几乎不可见,这对主刀医师的技术能力与团队配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罗斌团队谨慎、精细地与周围静脉进行吻合操作,将淋巴管与邻近静脉连接,建立新的“排水通道”,让淋巴液正常流动,预防手臂肿胀。术中再次行荧光造影,确认吻合成功。患者术后恢复顺利已经出院,在术后第1次随访时,测量患者双侧上肢臂围基本一致,没有出现水肿的情况。 据罗斌介绍,约20%的乳腺癌患者在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淋巴水肿,尤其是接受腋窝淋巴结清扫的人群,传统淋巴水肿治疗效果因人而异,如不及时干预,可能会造成慢性肿胀,严重者影响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预防性淋巴静脉吻合在乳腺癌手术时同步进行,不额外增加切口,降低手臂肿胀概率,减少后期不适。术后,患者应注意尽早开始康复锻炼,进一步加强手术效果,同时定期随访,加强自我管理,监测上肢肿胀情况,提高生活质量。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