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我国面临着老龄化加速与生育率持续走低的双重挑战。截至2024年,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达15.6%,正式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2023年我国出生人口902万人,新生儿数量持续走低,年轻家庭因育儿成本高昂、托育资源短缺等问题陷入“不敢生”“养不起”的困境。 在此背景下,各地正积极探索“一老一小”服务体系的创新路径。在浙江,宁波、杭州、嘉兴等地相继兴起“共享奶奶”模式,致力于缓解双职工家庭育儿压力,同时激活老年群体的社会价值。近日,不少网友在人民网《人民建议》留言,建议推广“共享奶奶”服务。“共享奶奶”究竟是什么?目前开展得怎么样?是否有进一步普及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为此,记者来到了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进行实地采访。 开启代际共融新篇章 萧山新宜社区居住人员以来杭创业的“80后”“90后”为主。对于这些年轻的“宝妈”“宝爸”来说,“接送难”成了“老大难”问题。 2023年6月,“共享奶奶”项目应运而生。 下午四点刚过,杭州萧山新街枫华幼儿园的围墙外已站了几位身穿黄马甲的奶奶,她们手持接送牌,目光紧盯着校门。她们正是新宜社区的“共享奶奶”。 不一会儿,放学铃声便叮当作响,孩子们涌向门口。奶奶们迅速锁定今日要接的几位孩子,牵起了他们的手。“萱萱,今天有没有听老师话呀?”“安安,今天学到了什么新知识呀?”……队伍排成一列“小火车”,小朋友们也穿上黄色的小马甲,背后依次写着“一、二、三、四、五……”的编号。 “共享奶奶”接送小朋友。人民网记者 郭扬摄 从幼儿园到社区的距离不算远,但需横穿两条宽敞的马路,为此,一条“彩虹桥”架了起来。“每次放学都是一次固定的流程,从穿马甲、走彩虹道,再到社区统一托育。”“共享奶奶”姚青说,为了让家长放心,小朋友们的情况他们都会随时在“共享奶奶社区晚托”群里同步。 “从第一次接送到今天已经快两年了。”今年53岁的冯琴也是“共享奶奶”之一。她当时在微信公众号上看到招募信息,心想反正占不了多少时间,而且也能给退休生活增加点色彩,便报了名。现在,社区将“共享奶奶”分成两组,轮班接孩子。到2024年底,“共享奶奶”志愿者团队已经为社区小朋友提供了3472人次的服务。 构建可持续互助生态 四点半,新宜社区活动中心已经被布置成了临时晚托班。阳光透过窗户洒在长桌上,彩笔、画纸和积木散落其间。一位奶奶坐在孩子堆里,轻声讲述绘本《比尔的气球之旅》。“我找到了一只木马!”“这里也有一只!”孩子们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或屏息凝神,或手舞足蹈。角落里,两个男孩争着展示自己的画作:“奶奶,你看我画的火箭!”“我这个是海底世界!”奶奶们一边分发小饼干,一边调解“争端”:“慢慢来,每个人都有机会讲。” “共享奶奶”陪伴小朋友。人民网记者 郭扬摄 除了平时的接送,“共享奶奶”们还会利用托育的时间给小朋友们上几节“兴趣课”。 “平时在家比较空闲,退休后感觉生活少了点乐趣。”徐惠琴是“共享奶奶”之一,她一直非常热心社区工作,同时也是社区里的志愿者。她告诉记者,自己很喜欢小朋友,跟孩子相处是一个双赢的选择,不仅孩子得到了照顾,自己也得到了陪伴。 “我们新时代的老人可不满足于那种一杯茶、一份报的退休生活哩!”冯琴说。的确,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已不再满足于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开始把重心转移到更有品质、更有意义的退休生活上来。有人参与志愿服务,有人发挥文艺特长,有人助力社区治理,积极发挥余热,“和孩子们在一起,比自己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开心多了,自己都感觉年轻了不少。” 新宜社区工作人员王君洋告诉记者,为了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同时助力“共享奶奶”更多、更好地发光发热,社区还结合前期接送与托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遇到的困难,组织奶奶们开展专题教养技能培训。 “社区治理,‘一老一小’一直是一个难题。”新街街道新宜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周海芳告诉记者,社区里的不少老人都想重返社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而社区也有很多孩子在课后需要人照顾,“共享奶奶”项目就是将两者结合起来。 “共享奶奶”陪伴小朋友。人民网记者 郭扬摄 “我们邀请了专业的老师,为‘奶奶’们提供辅导,目的就是让‘奶奶’们能够带给孩子们更高质量的陪伴,同时也能丰富她们平时的生活。”周海芳说,不仅如此,借助“共享奶奶”机制,邻里间还架起了友爱互助的桥梁。每逢端午、重阳、元宵等节日,社区也会携手双职工家庭,共同为“共享奶奶”和社区长者举办活动。 傍晚6时,最后一位家长匆匆赶到,连声道谢:“冯阿姨,今天又麻烦您了!”奶奶摆摆手:“不麻烦,我们也很开心。孩子乖得很!”这样的互动已成日常。“宝妈”张歌说,以前小朋友一放学就吵着要见爸爸妈妈,现在回了家还挺舍不得,吃饭的时候还总念叨奶奶们呢。 奶奶们也有自己的收获。冯琴说:“孩子们叫我‘奶奶’时,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以前退休后总觉得空落落,现在每天都有盼头。”社区里,受益家庭自发组织“送清凉”活动,将关怀回馈给奶奶们,甚至主动帮忙买菜、送医,让互助的温情蔓延至整个社区。 “盆景”如何变“森林” “共享奶奶”制度一头牵着“朝阳”,一头连着“夕阳”。它不仅缓解了双职工家庭的育儿焦虑,也让“共享”打开人与人之间更多可能。 每天放学,宁波鄞州区东钱湖镇实验幼儿园高钱园区和高钱小学的门口,总能看到几位身穿红色马甲的老奶奶的身影,她们牵着孩子的小手穿越车流。清泉社区有1200多户双职工家庭,其中超过四分之一的家庭有低龄儿童,2019年起,“共享奶奶”志愿服务队已经接送并照料了600多名儿童;在台州路北街道洋洪社区,“共享奶奶”志愿队伍已召集有时间、有爱心的退休女性8名,她们不仅每天下午会准时出现在幼儿园门口接孩子,还为孩子提供绘画、音乐、绘本等“硬核陪伴”,目前已惠及社区双职工家庭36户;杭州上城区九华社区的“共享奶奶”们从单纯接送发展为课后辅导、手工教学等“技能型陪伴”,社区同步链接专业机构为她们提供美术、家庭教育等培训,推动服务专业化…… “共享奶奶”接送小朋友。人民网记者 郭扬摄 从杭州萧山到宁波鄞州,从台州路桥到杭州上城,这些案例共同揭示:当草根创意遇见制度赋能与技术支撑,“共享奶奶”便能突破地域局限,从“社区盆景”成长为“治理森林”。而这场变革的核心,在于重构老龄化社会的价值坐标系:老年人不再是“被赡养者”,而是用经验与智慧激活社区活力的“生力军”;代际互助也不再是单向帮扶,而是滋养社区共同体的“情感根系”。 宁波“共享奶奶”袁佩君因接送邻居孩子引发社区效仿,最终形成58人的“共享奶奶”团队,而受助家庭则自发组建“反哺联盟”,周末为独居老人送菜、维修,形成“老幼互助—代际反哺”的情感闭环。 杭州萧山区委社会工作部工作人员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公开回复时表示,“共享奶奶”不仅提供放学后的接送与陪伴,还发挥自身优势,通过组织传统文化活动、传授地方技艺等方式,让市民感受到家的温暖。针对不同社区的实际情况,当地还建立了诸如“E邻妈妈”“兵爷爷帮帮团”等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帮助更多双职工家庭解决孩子放学接送和托育问题,服务范围也越来越广,有些奶奶在接送孩子之余,积极参与到矛盾调解、垃圾分类等基层治理的方方面面……“共享奶奶”们正走向更广阔的舞台。(郭扬、迟宇歆) (责编:孙鹏、康梦琦)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