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网

当前位置: 女性网 > 综合新闻 > 文章页

对伴侣“生理性厌恶”,可能不是不爱了,而是这个原因

时间:2025-03-25 13:31来源: 作者:admin 点击: 7 次
澎湃,澎湃新闻,澎湃新闻网,新闻与思想,澎湃是植根于中国上海的时政思想类互联网平台,以最活跃的原创新闻与最冷静的思想分析为两翼,是互联网技术创新与新闻价值传承的结合体,致力于问答式新闻与新闻追踪功能的实践。

原创 壹心理 壹心理

结婚5年的朋友小妍,聚会时跟我们疯狂吐槽:

“最近不知道为什么,我一看到老公就莫名烦躁!”

她被这个问题苦恼了很久,并描述了很多具体的细节。比如:

不想把自己的衣服和老公的放到一起洗,总觉得他的衣服很脏、很臭;

本来追剧正开心,一听到老公开门回家,好心情瞬间消失;

在外不想接老公电话,在家也不想和他聊天,根本不想交流;

反感和他做一些牵手、拥抱等亲密动作,甚至感到“生理性厌恶”……

小妍不解地问:“反正横竖都看他不爽,我这样是不是不正常啊?”

但朋友们纷纷共鸣:“结婚久了都是这样的啦,习惯就好。”

而我却觉得没那么简单。小妍一直都是脾气很好的人,为什么一和她老公在一块儿,就莫名暴躁呢?

其实,这也是在一起多年的夫妻们一直藏在心里的疑惑:

莫名对另一半感到烦躁,是自己有问题吗?

日子越过越糟心,是不是只有离婚这一种可能性了?

如果不离婚,还能怎么改善这种婚姻状况?

答案取决于,我们有没有觉察到:这份莫名其妙的反感,究竟来自何处?

很多时候我们对伴侣莫名反感,其实是典型的“创伤性应激反应”。

也就是说,这可能是你在关系中经历了一系列的创伤性事件后,失望累积到了一定的程度,所产生的强烈心理和生理反应。

而在关系中受的伤,只有在关系中才能得到疗愈。

所以,今天壹心理就跟大家来好好聊一聊:一看到伴侣就莫名烦躁,该怎么办?

“社会交换理论”(Thibaut & Kelley, 1959)认为:亲密关系中的满意度,取决于付出与回报的平衡。当个体感到回报不足时,对伴侣萌生厌恶,就称为情感上的“退出策略”。

就像开头提到的小妍,一开始他和丈夫也真心相爱。

但久而久之,随着买房、孩子的出生,各方面经济压力的增大,两个人开始频繁争吵。

在外上班挣钱的丈夫,觉得小妍就只是个家庭主妇,对这个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贡献,所有的压力都在他一人身上。

于是他对小妍在家庭事务上的付出全盘忽视和否定,明里暗里都在嘲讽她:

“你在家带个娃、做做家务有什么累的?有我每天在外面加班、谈客户、喝酒应酬累吗?”

小妍觉得自己这么辛苦付出,却换不回丈夫一点的肯定和回报,也逐渐对他这个人失望透顶。

他们都感到:在这段关系里,自己明明付出很多,但得到的却很少。

于是,妻子用“厌恶”来隔离爱意,丈夫也用“冷漠”来退出关系。

前阵子的微博热搜“间歇性厌恶伴侣是不爱了吗”,评论区就有大量处境相似的人:

有人在婚姻中感到激情和爱意都消失了;

有人在伴侣出差几天时会思念,但伴侣一回来又觉得反感……

厌恶伴侣,可能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

但之所以出现“情感退出”,往往不是由某个事件突然爆发,而是相似的矛盾在过去的相处中反复发生。

比如:TA每天一到家就把脏袜子丢地上,每次都要你弯腰给TA捡;TA洗头掉的头发总是不顺手清理,直到堵住排水口……

所以,一看到伴侣就烦,总有股无名火,不一定是你脾气不好,也不一定是你们不爱了。

而是这些生活中日积月累的不满,以及你们在这些细节里对彼此累积的失望,导致爱暂时“消失”了。

1、为了保持独立感。

心理学家马勒研究发现:两三岁的孩子如果和母亲有比较好的依恋关系,成年后,就比较容易与人发展出正常的依恋关系;但如果母亲总是不在场,孩子就会发展出虚假的独立性:

“我很坚强,没有你我也能行。”

这些孩子的母亲会慢慢发现:孩子越来越拒绝和自己亲近,好像TA们并不喜欢自己。

而为了维持虚假的独立性,这些孩子会把母亲看成是坏的、不需要的。

成年后,TA们也会有一种倾向:感到伴侣总是不在场时,虚假的自体就会被激活,于是通过把对方看成坏的、不需要的,来维持个体的独立感,以避免过度融合产生的不安全感。

2、自我保护的一种表现。

由于伴侣某些特质令我们受伤,为了避免反复受伤,我们会关闭心扉,产生情感隔离。

我刷小红书经常看见有人吐槽:累了,不再抱有期待了;伤够了,对TA彻底死心了……

一位来访者也跟我倾诉过:“老公越来越让我失望,尝试了很多办法都没用,现在彻底摆烂了,随便他做什么,我眼不见心不烦。”

我说:“虽然你打定主意彻底摆烂,但我能感觉到,你有在用力控制自己不继续期待,你其实心里还是对他有期待的。”

来访者叹口气说:“是呀,我能怎么办呢?继续期待下去,受伤的只会是我呀。”

我想起《身体会记得》这本书中提到一个术语叫“反应循环”——指我们童年遭受过恐惧、孤独、羞耻等不好的感受,成年后的某些经历再次触发了这些感受,并不断重复。

对伴侣没来由的厌恶,可能是“反应循环”的结果。

我们面对伴侣感到恐惧、孤独、羞耻,但无法改变这些来自过去的记忆;

为了给自己找一个出口,于是通过厌恶伴侣,来逃避触发负面感受的事件,从情绪闪回中得到解脱。

3、不安全依恋。

学者阿特·阿伦(Art Aron)和他的同事提出过“可靠理论”,指的是:扩展自我的驱力,会驱动人将他人纳入自我,以获得资源、观点、身份等。

比如,在一起久了,没有伴侣的呼噜声反而睡不着;伴侣是一个理性的人,自己的思考方式也变得越来越理性……

但回避型依恋者、焦虑型依恋者扩展自我的驱力,很难正常延伸到伴侣那里,TA们更容易感到威胁、伤害、敌意等,害怕独立性受威胁或者不够信任伴侣。

于是,TA们的婚姻会存在很多细小的厌恶:

“难以忍受伴侣打呼,我想分床睡。”

“伴侣太理性了,我讨厌他总是跟我讲道理。”

无论是哪一种原因,觉察到自己对伴侣的厌恶,或许正是你们关系变好、乃至自己变好的契机。

作为产生厌恶的一方,如果你感到这种状态已经持续较长时间,比如半年至一年,并且你们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那你可以思考一下这段关系是否还值得继续。

如果你觉得没有必要,可以尽快离开,减少伤害。

如果你还想在这段关系中继续,可以试试这3个方法:

首先,你需要停止积极沟通的尝试。

很多人发现自己面对另一半心烦意乱,第一反应是两人的关系出现问题,急着想要与伴侣沟通解决问题。

这本身没有错。

但其实,我们更需要先自我觉察内在的伤痛,探索自己对伴侣感到厌倦的源头。

因为处在厌倦状态下,人充满负面情绪,沟通也会无意识带有攻击性,双方很难好好说话。

而自我对话,是探索内心比较好的方法:

通过不断向自己提问,层层深入了解负面感受的起源;

也可以做做“空椅子练习”,通过想象对方正在你面前,然后和TA展开一场虚拟对话,勇敢说出压抑心底多年的真心话。

其次,放下应激心态,巧用“朋友心态”。

如果这段感情不再是你期望的状态,又暂时不能离开。

那就在精神层面“断舍离”,不谈感情,只谈需求。

试着把另一半当成朋友相处,而非爱人。

只要对方尽到应尽的责任,你也只用做好自己,不需要被对方的态度影响。

就像杨绛在自传中写的:“如果你和你老公三观不合,那就把他当做一个普通朋友,他想干嘛就干嘛,不要总是想着去改变他,刻在骨子里的教养是改不掉的,不必自寻烦恼。”

最后,把情绪“向外”打开。

哲学家罗素有一个观点:太注意自己的情绪,容易感到不快乐,因为太在意自己哪里痛、哪里不安了。

改变之道,就是把注意力从厌烦的情绪上转移开。去做那些自己想要做、对自己有好处以及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事。

对伴侣减少期待,而对自己抱有更多期待,修炼自己从其他方面得到安全感的能力。

如果各种办法都用尽了,还是看到另一半就烦,我们至少要保证:无论如何,都要把自己的日子过好。

你的钱、你的健康、你内心的平静,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你意识到自己伤害了伴侣,或伴侣已经产生了创伤反应,又该怎么改变和修复呢?

首先,你要去觉察:意识到伤害了伴侣后,你内心是升起一种隐秘的快感,还是感到愧疚?

心理学家弗洛姆将人格分成五种类型,其中一种叫“剥削型”(exploitative)——这类人习惯从别人那里索取来满足自己,在亲密关系中会以剥削伴侣为乐。

如果你从伤害伴侣中得到快感,并可能是”剥削型人格“,有很多方式可以做人格成长建设,比如心理咨询、正念冥想等。

如果你真心对伤害伴侣而感到愧疚,接下来,你需要有意识地做一些事,让伴侣感到“我是很重要的”。

比如,沟通了解伴侣讨厌你的哪种行为、对你有什么期待、内心有什么需求……并在能力范围内满足对方。

接着,像经营一个账户一样去经营你的感情。

心理学家威拉德·哈利(Willard Harley)提出过“情感账户”的概念。

他认为,每个人心里都有个“情感账户”。

他将关系中的相互作用,比喻为银行中的存款与取款。

存款可以建立、修复关系;取款会让关系变得疏远。

在这里,存款行为指的是那些能够增进关系、增加信任和好感的行为;而取款行为则是指那些可能损害关系、减少信任和好感的行为。

所以,多做那些让伴侣感到被看见、被理解、被支持的事情,就能让“情感存款”变得越来越多,感情就会越来越坚固。

最后,如果你能做的都做了,关系依然没有好转,可以试试“有效道歉”。

《情绪急救》一书中提到:有效道歉不是为了表达歉意,而是为了消除恨意。

我们最该做的不是说“对不起”,而是表达清楚自己到底哪里错了、哪里伤害到了对方,深深记住这一点,并努力做到有所改善。

如果你在关系中经历过创伤性事件,而做出一些应激反应。

请不要自责,试着温柔地对自己说:

“这不是我的错,我只是在尊重自己的感受。”

“过去的我可能弱小无助,但现在的我可以保护好自己。”

“如果痛苦会持续下去,我有权利选择离开,不会害怕。”

任何时候,你都值得拥有一段能滋养自己、稳稳托住自己的关系。

世界和我爱着你。

作者:芒来小姐

编辑:一颗多肉、笛子

图源:网络、图虫创意

参考文献:

[1]贾内·B·霍尔德.如何与原生家庭相处[M].李婷婷译.北京:斯坦威图书.2020

[2]巴塞尔·范德考克.身体从未忘记:心理创伤疗愈中的大脑、心智和身体.李智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3]罗伊·E·鲍迈斯特.我从何来:自我的心理学探问.梅凌捷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24

[4]盖伊·温奇.情绪急救.孙璐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2025-04-03 11:04 最后登录:2025-04-03 11:04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情人节LOVE站点

    从网上新闻到网上购物再到网上生存、网上生产,网络充满了噱头。然而您一定想在喧嚣的闹市和网络上寻找一片温馨的天空,过一个浪漫的网上情人节。本期特地为大家搜集了一些...

  • 魔幻“女子学堂”:19800元,从离异女性变海外名媛

    这是一场专门针对“中年离异单身女性”的精准打击。在国内,有不少号称“女子学堂”的培训机构,近期打出标语号称:只要加入线上学习,就能帮你找到合适的外籍男性。在机构...

  • 这种饮料,每多喝一口,就多薅走几根你的头发

    原创 腾讯医典 “春天来了,万物开始复苏。 处处散发着勃勃生机, 除了我们的头发。” 为了让头发看起来多一点,我们有多努力? 留起刘海,不烫不染,对每一根头发都...

  • 英女士著书讲述十年性奴史

    新京报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全媒体形式,为用户提供全天候热点新闻,涵盖突发新闻、时事、财经、娱乐、体育,以及评论、杂志和博客等,新京报网本着品质源于责任的的信念,...

  • 摄影师拍摄女性达到高潮瞬间的图集

    摄影师Albert Pocej有10年的专业拍摄经验,近日他拍摄了一组女性达到高潮瞬间的图集,当被问及他是怎么想到这个主题时,他说:“我在梦中看到了这个想法,当...

  • 女性孕前检查要查哪些项目

    血压也是每次检查的必测项目,测量血压的目的是为了留下基础值,用来和怀孕后进行比较。在怀孕前孕妇应进行口腔检查,去除牙菌斑,消除牙龈炎症,避免孕期牙病治疗药物对胎...

  • 华为手环B6全面评测:不只是腕上的装饰 更是商务与生活的多面手

    智能穿戴设备时尚的外观设计,以及各种丰富的功能让它成为当下替代传统手表的最佳首选。7月30日,华为召开新品发布会带来了华为手环B6,新品配备了一块1.53英寸A...

  • 头痛、恶心、呕吐竟然是青光眼的症状

    做健康的传播者,一路同行,一起成长 “医生,我这3天右眼又胀又痛,看出去一片模糊,还有右边头痛,一直恶心,吐了2次,我吃了止疼片,一点用都没有……”一脸痛苦面容...

  • 一周观展指南|艺术群像“她之世界”

    前些天是三八妇女节,上周新开的展览也多以女性为主题,如有多场女性艺术家群展,上海世博会博物馆的“她·世界”从文化视角解读女性的世界痕迹,浙江博物馆特展则呈现了绘...

  • 女性初次性生活的四个注意事项

    女性初次性生活的四个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