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网

当前位置: 女性网 > 娱乐 > 文章页

35岁单身女生的“年度相亲报告”

时间:2025-03-17 07:04来源: 作者:admin 点击: 19 次
目前的我,不确定还会不会继续相亲。但我可以确定的是,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让自己开心。

11月初,商场就播起了“Jingle Bells”;到了月中,邮箱里便充斥关于总结的各类信件;大街上,充气圣诞老人们各展神通,有的趴在窗口,有的爬上烟囱。  

等到12月终于盛装来临,今年的月历只剩下最后一页,而我也将迈入35岁。  

在东亚文化语境里,35岁像是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方面,它仿佛约定俗成般成为人们对于实现家庭美满,事业有成的理想人生的时间线;另一方面,它又扮演着人们被就业机会拒之门外、在婚恋市场不受待见的冷酷门神。  

《我在他乡挺好的》剧照

作为一名剑在头上的样本生物,我暂时有份工作,但至今仍是单身。  

我不排斥相亲,也不觉得相亲有什么难为情。主观原因之一是我并非不婚主义者,其次,社会环境、舆论基调、文化传统等客观因素告诉我,人人会在背后议论别人,人人也会被别人在背后议论。只是已婚的身份,至少能让我本就艰难的处境,不再雪上加霜,也能少受些指指点点。  

于是,我的年度计划之一就是开始主动相亲。  

以下是我基于这一年的经历,得出的年终相亲总结报告。


 综述一:2023年,我为了找对象,参加了20场活动,总时长98小时,打败了未婚单身老友5人(花费相同的时长,我曾写完毕业论文,并获得优秀学生奖学金)。  
 综述二:2023年,我利用周末,参加了18场相亲,打败了未婚单身老友5人(双休于我是奢侈,然而爱情更奢侈)。
 综述三:还记得某天晚上9:30,一场相亲终于结束。和我一样不舍昼夜的还有同场活动的59人(没有谁天生能熬,与人交往的基本礼貌是我坚持到最后的动力)。
 
综述四:  

2023年5月21日,我连续参加三场相亲,打败了未婚单身老友5人(纯盘问,不吃饭,谁比谁都重视性价比,而我只希望有填饱肚子的机会)。

相亲不仅能让我走出家门,主动社交,还能帮我打开思路,了解世界的参差,并晚熟地领会了大学老师的教诲:“当你踏出校门,你将发现,鸟大了,什么林子都有。”  


 8分钟换桌——流水线能产生爱情吗?  案例一  

8分钟换桌——顾名思义,每隔8分钟,各桌嘉宾进行一次轮转。此类活动一般为每个场次制定主题,类别涵盖籍贯、职业、年龄、身高等,比如江浙沪户籍专场、科技IT从业者专场、有房人士专场或80后精英专场等。主办方事先为每位嘉宾编排一个序号,然后每人会收到一份异性嘉宾信息表,表上内容简明扼要,包括序号、人名(通常是昵称)、出生年份、职业、学历和爱好。通常两男两女坐一桌,跟随主持人的指令开始8分钟交流,时间一到,女生原地不动,男生换到下一桌,周而复始,继续开展下一场8分钟交流。  

 《极品女士》剧照

还记得第一次参加活动时,我因过度紧张,把面前写着自己号码的纸杯都捏扁了。当纸杯中的水溅出来的那一瞬,我感觉自己就像流水线上等待质检敲章的产品,又窘迫又无奈。幸运的是,那天和我同桌的女生非常友好,她没有像主持人提议的——抓紧时间和对面嘉宾熟悉,而是带着我,让我们一桌四人共同聊天。活动间隙,她还安慰我:“你不要觉得尴尬,多参加几次活动就熟练了,也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以及该如何应对。”  

随着活动的进行,我也渐渐适应换桌相亲的节奏,能主动和男嘉宾交流,也能自然地介绍个人情况以及择偶标准。活动参与人数控制在60人左右,男女生比例1:1,当我坚持完差不多15组8分钟面谈后,只觉脑海一片空白,仿佛刚经历一场超负荷跑步,疲惫又乏力。  

活动最后,主持人会邀请男女嘉宾在小程序里选出心动的异性。如果互选成功,双方就能得到一份主办方准备的礼物。此外,主持人还会公布该场活动人气最高的男女嘉宾。  

《征婚启事》剧照

同桌女生提醒我,可以参考人气嘉宾的介绍资料,因为他们代表了相亲市场最受欢迎的人所具有的特质。我看了看纸上寥寥几字且不知真假的个人信息,再看看台上颇为登对的人气嘉宾,脑海中浮现四个字:俊男靓女。  

我很感谢同桌女生的鼓励和帮助。那场活动以后,我也参加过其他平台的类似相亲,换桌形式大同小异,区别在于有的平台会提供更美味的小食,如精致茶点而不是散装饼干,又或者主办方会在桌上准备写有婚恋话题的互动卡片,以便不知如何聊天的嘉宾从中获取灵感。

渐渐地,我在活动中会看到熟悉的ID或是似曾相识的面孔。相亲经验丰富的嘉宾告诉我,他们或是买了平台的年卡,或是平台邀请的优质嘉宾,俗称“托“。起先我半信半疑,直到后来有个各方面条件都看似很好的男嘉宾在换桌交流时主动告诉我,自己是平台请来凑数的,并且提醒我要多留些心眼。我好奇他为什么对我坦白,这似乎,违反了他的职业道德?他告诉我,“托”当久了也会有心理负担,特别是看到很多女生是真心想找对象,他说谎时会有负罪感。听到这话,我真是哭笑不得,姑且算他是个有点良心的“托”吧。  

   极品女士》剧照

在我的印象中,每场活动都会有人要求互加微信,但不是每个加了微信的人都会有后续,大家要求加微信的目的也不限于找对象。例如有人会直接问对方公司有无职位空缺,以及行业待遇,互加微信后方便获取信息。在此之前,我以为相亲只是为了找对象,看来是自己格局不够。与此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对婚姻的期待和理解,与现实有差异。  

痛点发生在我和一位男嘉宾的聊天中。当时对方问我,如果觉得他很合适,考虑多久结婚?暂且不论这个假设的前提根本不存在,我一直认为结婚是两个人谈恋爱到一定阶段后,觉得彼此是可以陪伴进入人生下一程的人选后再做出的选择,而我们当时只认识了3分钟不到。于是我回复:“两个人相处需要时间,我现在无法做出笼统的回答。”随后,男嘉宾提出了他的疑虑。对此,我曾经和朋友们讨论过,但未曾想会有一位男性当面直接指出。男嘉宾说:“你明年就35岁了,这个年纪,生育价值已经很低了,如果还磨磨唧唧想着两个人先相处什么的……”他后面的话,我已记不清,也可能那时过于惊讶和难堪,本能地拒绝去听。  

《我选择了不结婚》剧照

最初我和朋友们聊这个话题,是因为有朋友一早就有生育焦虑,大量查阅资料后,做出了医学干预的决定;也有朋友选择直接放弃,坚持丁克;而我,虽然理解大家的焦虑因社会现实和舆论压力而不可避免,但更多还是乐观地相信医学的进步和人类思想的开明,会让女性拥有更多可能性。直到听到这位男嘉宾的话,我才发现,是我不懂现实。仅仅是当面听他说这些,我就已经无比难受,当初劝慰朋友们要乐观的自己, 过于幼稚了。  

从那以后,我没再参加过换桌相亲。倒是有一天晚上,我第一次参加活动时认识的女生给我发消息,她在活动现场遇到了公司同事,而那位同事,已婚。  


 公益相亲——免费的机会更金贵  案例二  

我在当志愿者时认识了一位热心的阿姨。  

阿姨退休前是某国企的工会主席。今年七夕前,当她得知我单身后便热情鼓励我相亲。阿姨脸圆圆地,很是面善。她有一头蓬松时髦的中卷发,每当她讲话讲到激动处,我就忍不住看向她发尾的小卷,一抖一抖地,好像在打节拍。阿姨戴着副透明边框眼镜,镜片和镜架都反射着过来人的智慧。她身上也有父母辈的严谨。  

《欢乐颂》剧照

阿姨总是告诫我:“找对象要积极点,现在时代不同了,女孩子也可以主动的嘛。不过听阿姨的话,不要随便参加活动,外面骗子老多的。”阿姨从不相信活动平台,她说但凡收费的活动都是骗人的,要参加就要参加有组织的,靠谱的活动。那什么活动是有组织又靠谱的呢?工会组织的相亲活动,就是可以放心参加的。  

我之前参加8分钟换桌,属实花了不少钱,而且平台对于参加活动的人选,似乎缺乏严格的资料审查。虽说有的平台要求实名认证,上传照片,工作证明和学历证明等,但这些认证并非没有漏洞可钻,加之条件和人品无法正相关,问题也不少。  

而街道或工会组织的相亲活动,都是免费的,形式也很新颖,有传统的,也有热门性格测试配对,于是,我又开启了新尝试。  

 《东京女子图鉴  》剧照

那次活动是阿姨帮我报的名,地点在植物园。街道贴心地安排了大巴接送参与人往返集合点和植物园。在大巴上,工作人员鼓励男女生坐一起,在路上就开展破冰游戏和自我介绍。到了园区后,男女生需组队完成任务,如去不同点位和植物花草打卡拍照等,待任务结束,大家在园区食堂共进午餐,自由聊天进一步认识。  

我感觉此类活动氛围比8分钟换桌轻松,又能接触大自然,好像天然就能使人放下戒备。在和几位男女生的聊天中,我了解到大家基本都是公务员,或在事业单位、大型国企上班,有的是领导推荐来参加活动,也有的是通过团委或工会组织,他们的择偶标准,不约而同都提到了希望另一半拥有本地户口和稳定工作,最好在编。此外,部分嘉宾提到希望另一半在本地有房,男女皆有。我不禁感慨,男女平等在某些方面已经获得超速实现。反观自己,硬性条件就不符合大家的期望啊。  

《幸福触手可及》剧照

活动结束,阿姨很关心我的体验和收获。当我把观察所得告诉她后,她爽朗地笑笑,安慰我不必在意。她说:“条件嘛,都是不认识的时候随便说说的呀。等到认识了有感觉了,条件都是好商量的呀。阿姨觉得你很好,不要灰心!反正是不要钱的,多参加活动多认识点人也是好的呀!“  

虽然多少还会有些自卑,但阿姨的话给了我勇气,我后来也报名参加过类似的公益相亲活动。就像阿姨开导的那样,通过这些活动,我对身处的城市有了更多了解,也结交了志趣相投的朋友,同时也对这座城市多了份归属感。  


 户外运动社群——女性撑起半边天  案例三  

我的一位同事曾一针见血:“你要找男朋友,就要去男生多的地方找。男生感兴趣的活动你也去参加,一来二去,不就交上朋友了嘛。“  

那男生对什么活动感兴趣呢?  

 《大男当婚  》剧照

同事看我一脸朽木不可雕的样子,列举道:羽毛球,网球,滑雪,攀岩,徒步……简而言之,和运动有关的活动,男生一定多!  

好吧,可实际参加活动前,我也是要挑选一下的。攀岩,我害怕;滑雪,太贵;网球,体力不行……思来想去,我还是选择了羽毛球和徒步,进行新的保守“挑战”。  

然后,当我加入一个羽毛球社群后,我惊讶地发现,百分之九十的成员都是女生。当我报名徒步一日游之后,我又发现,十六人小队,十位女生,六位男生,其中两位还是和女朋友或妻子一起参加活动的。那么,是我打开运动的方式不对吗?  

于是我咨询了教练和领队:“现在参加活动的都是女生吗?“大家会心一笑,领队直接建议:“如果想通过运动找对象,还是得参加交友平台组织的运动主题相亲,至少可以保证男女比例。”

《爱情而已》剧照

她还告诉我,如今积极参加社群活动的成员,基本以女性为主。这或许和女性更愿意打开自己在各方面进行突破有关。  

回想一下,我在大学里就参加过某户外社群组织的徒步活动,依稀记得,那时的活动就是徒步和旅游,团队中参与活动的男女比例相差也不悬殊。时隔多年,当我在网上搜索该社群的徒步活动时,发现如今它也和一些婚恋平台共同组织起了相亲活动。  

不过,我并不觉得自己的新挑战失败了。因为当我只是为了运动而运动,为了徒步而徒步时,我可以心无旁骛地欣赏风景,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圈层活动——世界是个草台班子  案例四  

万圣节前的周末,朋友提议我们一起参加某海归精英酒会。起先我是犹豫的,一是觉得收费性价比低,二是担心嘉宾圈层太高,而我只想门当户对。但鉴于朋友非常想去活动餐厅拍夜景,以及主办方推出两人同行可享优惠的套餐,我们便结伴参加。  

《没有工作的一年》剧照

酒会地点在某大厦顶楼旋转餐厅。活动当天,女士衣香缤影,男士西装革履,大家觥筹交错,看似相谈甚欢。如果两人想要互相认识,需要一方主动社交,询问联系方式。这是我的弱项,但是朋友擅长沟通。有时她自然地就能加入一桌陌生人的谈话,有时也有人主动来和我们交流,她又能快速找到大家的共同之处,拓展话题。  

我不习惯酒会的氛围,总觉得灯光稍显昏暗,除了有助于看清城市夜景,其他的,朦胧又模糊。当朋友提到她会喝红酒是因为在国外留学时去餐厅打过工,同桌的一位男士立刻说自己在某处拥有酒庄,而一位女士则聊起自己常飞西区看剧作为周末消遣……我无法对大家的谈话产生共鸣,但当另一位自称创业多年,身家不菲的嘉宾开始为他的产品做推介时,我突然理解主办方的灯光设置了。我仿佛置身西区某剧院,此时此刻,好戏正上演。  

《非诚勿扰》剧照

转眼间,圣诞和新年近在咫尺。各大平台和组织都会推出一系列相亲活动。  

目前的我,不确定还会不会继续相亲。但我可以确定的是,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让自己开心。







 排版:初初 / 审核:同同

(责任编辑:)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
发布者资料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 注册时间:2025-04-11 19:04 最后登录:2025-04-11 19:04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