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三喵先生 循迹晓讲 主讲:三喵先生 策划:三喵先生 责编:马戏团长 之前我在不少节目讲过佛教在中国古代的发展,虽然佛教是一个外来宗教,但经过两千多年的本土化融合,它已经成了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虽然佛教典籍浩如烟海,佛法更是博大精深,但古代老百姓连温饱都难保证,对他们中大部分人来说,去寺庙的主要目的就是烧香拜佛,抱着向神佛祈愿降福去的,最熟悉的还是那几个救苦救难的菩萨,尤其是观音菩萨。 ◇ 图为86版《西游记》中观音形象 在大家的传统印象中,观音菩萨是一个典型的女性形象,不过在佛教的早期,基本上所有的神明菩萨都是男性,那么,观音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是怎么变成女性的?今天就聊聊这些。 说起来,这观音菩萨当中的“菩萨”两字来自梵语的“菩提”和“萨缍”音译简写。前者意思是“觉悟”和“智慧”,后者意思是“众生”,所以这菩萨字面意思就是“有觉悟智慧的众生”,而早在佛教诞生于印度之时,观音菩萨就已经有了原形。 ◇ 图为双马童神 关于这尊菩萨的起源目前学术界有很多观点,有人认为是来自婆罗门教的双马童神或者湿婆神,还有学者认为观音受到了希腊文化的影响。通过对许多佛教早期典籍的考证,目前可以确定的是观音最晚在公元前一世纪就已经在佛教中经常出现了,其特征是“观察世间音声觉悟有情”或者“观察自在”。 ◇ 图为白沙瓦博物馆藏犍陀罗观音立像 当佛教在汉朝传入中原之时,一开始这观音名号被直接从梵语音译而来,名曰阿婆卢吉低舍婆罗,后来有些稍通梵语要义的僧人对这“观察自在”,“觉悟有情”进行解释,把这名号翻译成“窥音”、“现音声”,南北朝时的鸠摩罗什将其翻译为“观世音菩萨”,这是我们如今所熟悉的名号之一。有种说法唐朝贞观年间为了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观世音”就变成了“观音”。与此同时,玄奘西天取经之后将其翻译为“观自在菩萨”,这个名字也在佛教信众当中颇为常见。 ◇ 图为魏石雕观音造像 不过一直到唐朝,观音甭管叫什么,其早期形象跟我们如今熟知的形象有很大差别,主要就是在早期观音菩萨是一个典型的男性形象出现。这从现存的早期佛教雕塑中就能看出来,无论是在如今印度,还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些石窟造像里,这些早期的观音雕塑都是以男性形象出现,《华严经》当中也说,“勇猛丈夫观自在”,表明观音是男性无疑。 ◇ 图为北宋 高文进《宝相观音》 而在佛法之中,观音有三十多种变化,幻化成男成女都是可以的,毕竟《金刚经》有云,“菩萨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如有四相者,即非菩萨。”此时的观音造像也是千变万化,有千手千眼的形态,以便更好地察觉音声,有的观音造像有十一种喜怒不同的变化,象征着喜怒哀乐等不同情绪,还有的观音造像名为“不空绢索”,字面意思是永不落空的捕获,更深一层的含义指的是拯救众生永不落空,等等等等。此时在一些造像当中就已经出现了女性形象的观音,不过这样的女性形象在当时还不是主流。 ◇ 图为唐 《观音像立轴》 ◇ 图为唐 · 吴道子《写意观世音菩萨像》 到了唐朝之后,女性形象的观音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增长。一般会认为这和武则天大有关系,此言不无道理。想当初,武则天想要以女性的身份当皇帝,这在中国古代是完全没有先例的,当她谋划这么做的时候就遭到了李唐宗室和勋贵集团的集体反对,骆宾王的一封檄文更是把她骂了个狗血喷头。 对于武则天来说,要想顺利登上帝位,靠人间的力量感化别人显然是不行的,必须得上点儿宗教的强度。于是她在唐帝国内掀起了一阵轰轰烈烈的再造佛教运动,甚至还指派其心腹面首薛怀义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佛经发明运动,如此大费周章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武则天的女帝形象能够立得住。 为此,薛怀义伪造了一部佛经《大云经》,书中声称这武则天是弥勒佛转世成女身,来拯救天下苍生,那么她来当皇帝当然合情合理了。而武则天自己也捐了不少钱用于寺庙的修建和石窟的开凿。既然女帝能化身弥勒佛,那么化身观音菩萨当然不在话下,于是从唐高宗后期到武周时期,包括观音在内的许多佛教人物也都有大量女性形象出现,观音也就在这时候完成了从男到女的转变。 ◇ 图为唐代敦煌绢画中的观音像 这种说法虽有一定道理,但还是夸大了武则天本人在这个转变中的作用。武周时期女性化的佛教神明绝非观音一位,而到了后世保持女性化的却只有观音。有学者就认为这和观音本身的特点以及佛教在女性当中的传播密不可分。 首先,观音本身就是察觉人间的情欲,对人间广施同情,救苦救难的菩萨。这样的温暖慈悲的形象和女性的联系更加密切。其次,经历了魏晋南北朝之后,到了唐朝时期,佛教已经成了相当多人的精神寄托,尤其是在社会中受尽歧视和压迫的女性,更是希望在来世获得救赎,这时候救苦救难的观音就成了为数不多的救赎,自然而然地也会按照女性本身的样子来加以改造。 最后,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观音女性化其实是把中国的女神崇拜给用佛教给包装起来。世界各民族都会有自己崇拜的女神,西方基督教世界有圣母玛利亚崇拜,中国从上古到近古就有女娲,妈祖等等女性神明,而民众们把佛教中非常重要的观音菩萨化身为女性,也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去祭祀了。毕竟大家求神有许多需求是不方便给男性神明讲的,比如求子之类,所以女性化的观音也就满足了这个需求。 ◇ 图为五代十国 周文矩《观音图》 ◇ 图为南宋 牧溪 《白衣观音图》 最迟到宋代,观音的女性化已经基本完成,我们如今熟悉的诸多观音形象,比如提篮观音,送子观音等等,在那个时候都已经出现。从晚唐到宋代的佛教雕塑和绘画中,观音的衣着打扮基本就是参照当时的贵妇人形象,也失去了过去的庄严和神秘。如此转变过程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满意的,当时就有僧人说得非常不客气,“自唐以来,笔工皆端严柔弱似妓女之貌,故今人夸宫娃如菩萨也”。话说的虽然非常不客气,但整个观音女性化早已深入人心,直到现在提到观音菩萨,相信大家脑海里第一个蹦出来的还是一个手持净瓶慈悲的女性形象。 ◇ 图为南宋 《鱼篮观音图》 观音这样的女性化不但影响了中华文化,也以出乎意料的方式帮助了基督教在东亚的传播。明末崇祯年间,朝廷打压天主教传教士,而在沿海一带,就有信众用观音代替圣母来祭拜。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锁国令颁布后的日本。东亚地区人们把观音当圣母玛利亚,这一举动也影响到了西方的圣母形象,当时中国的许多贸易瓷器传到西方,中国的工匠会根据西方客户的要求定做各种瓷器图案,其中宗教题材当中的圣母玛利亚,也就在很多场合下慈眉善目,神似观音了。如此影响,怕是许多人都始料未及的。 ◇ 图为明代《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像图》 ◇ 图为 清 何朝宗 德化窑白釉观音坐像 从整体上看,观音在中国的女性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背后折射的还是信众的普遍心理。而观音的名号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严父慈母”等说法。人们很容易将“宽仁慈悲”的观音菩萨想象成女性或者母亲形象。 如果用心理学家拉康的“镜像理论”来解释,那就是信徒能够从菩萨身上看到亲人的影子,从而满足信徒在心理和情感上的慰藉和寄托,一个慈眉善目救苦救难的女性形象自然比男性形象更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也更有利于佛教世俗化传播。毕竟在苦难的生活中,有一个救苦救难的圣母,算是自我救赎的刚需,这时候不管这圣母叫女娲,妈祖还是观音菩萨,其实已经是无关紧要的事情了。 原标题:《观音:从印度糙汉到东方女神,菩萨到底经历了啥? | 循迹晓讲》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