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刘慧慧 实习生 展雁 王淑爽 通讯员 初金一 烟台报道 累积的脂肪让人变胖,“流动的脂肪”可能就比较危险了,今天我们来聊一聊高脂血症。 什么是血脂异常? 血脂,简单的说就是血液中的脂肪,是血清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类脂等的总称,临床上血脂检测的常规项目为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 总胆固醇是血液中各种脂蛋白所含胆固醇总和;低密度脂蛋白是我们讲的坏胆固醇,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高密度脂蛋白是我们讲的好胆固醇,能够保护血管。甘油三酯提供和储存能量,对身体有重要作用。 血脂异常,是指血液中脂质成分,主要是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异常。 高脂血症的危害有哪些? 高脂血症通常没有明显症状,却在无形中侵蚀人体的血管,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使血管发生狭窄和闭塞,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发生,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稳定性冠心病、心脏冠脉血运重建术后、缺血性心肌病、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病等,因此被称为“隐形杀手”。 哪些人群容易得高脂血症? 1.家族性高脂血症,由基因缺陷所致,有明显遗传倾向; 2膳食不合理,长期摄入高脂肪、高热量、高胆固醇食物,超出体内代谢; 3.缺乏运动:体内热量消耗减少,体脂增加; 4.过度劳累、精神紧张、长期吸烟、大量饮酒,也可以引起脂质代谢紊乱; 5.甲状腺功能减退、肝肾疾病、糖尿病等可以导致继发性血脂异常; 6.避孕药、糖皮质激素、噻嗪类利尿药等药物长期服用也可能引起血脂升高。 高脂血症的实验室诊断标准 根据空腹静脉血清检测指标,将高脂血症分为4种类型:高胆固醇血症(总胆固醇,TC≥5.2 mmol/L)、高甘油三酯血症(甘油三酯,TG≥1.7 mmol/L)、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4 mmol/L)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0 mmol/L),当上述血脂指标一项及以上异常,则可诊断为血脂异常。 您的血脂超标了吗?血脂控制的目标值应该是多少? 目前已证实,低密度脂蛋白(LDL-C)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致病性”危险因素,因此我们降脂的主要目标是降低LDL-C水平。 化验单上LDL-C参考标准仅适合健康或低危人群,而对于已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人群或有危险因素的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等),建议更严格地控制血脂,需要将LDL-C降到1.8mmol/L甚至1.4mmol/L以下。 如何有效控制血脂? 首先是生活方式调整:合理膳食,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膳食纤维和鱼类的摄入,限制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长期坚持运动;戒烟限酒,规律作息。 对于没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人群,生活方式调整3月后,仍不达标,应考虑加用降脂药物。 降脂药物分为主要降低胆固醇的药物和主要降低TG的药物。常见的包括他汀类、贝特类、胆固醇吸收抑制剂、PCSK9抑制剂等; 服用降脂药物后,如何随访? 我们需要观察血脂水平是否达标及是否用药后不良反应;首次服用降脂药物,一般4-6周内复查,安全达标后可以改为3-6月复查。治疗1-3月后仍未达标,需要调整降脂药物的剂量、种类或联合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降脂药物。 总之,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和必要的医疗干预,我们完全有能力将高脂血症控制在安全范围内,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共同抵御高脂血症的侵袭,享受健康人生。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