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吉林省 近日,一档名为《我的后半生》的中老年恋爱综艺节目意外走红网络。节目中,四位性格迥异的老年女性为一位退休教授"争风吃醋"的场景,让无数年轻观众直呼"上头"。广场舞争霸、诗歌会谈人生、公园打鸟、露天K歌……这些看似平常的老年生活场景,在镜头下却焕发出惊人的情感张力。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1.4亿,占总人口的19.8%。在这个快速老龄化的社会里,"银发恋综"的走红绝非偶然,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国老年人长期被忽视的情感世界和精神需求。 一、"老房子着火":被低估的老年情感需求 钱钟书在《围城》中的那句"老年人恋爱,就像老房子着火,没得救",如今在《我的后半生》中得到了生动诠释。节目中,72岁的退休教师李阿姨直言:"子女以为给我们买点保健品就是孝顺,但他们不知道我们更需要的是有人说话。"这句话刺痛了多少为人子女者的心。根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的调查,我国城市空巢老人比例已达54%,农村更是高达57%,其中近四成老人存在明显的孤独感。 与传统认知不同,当代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呈现出三个新特征:一是主动性增强,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通过广场舞、老年大学等渠道主动拓展社交圈;二是数字化程度提高,微信歌友群、短视频平台成为他们新的精神寄托;三是代际差异明显,"40后"与"50后"在情感表达方式上存在显著不同。北京师范大学老年心理研究所的调查显示,65-75岁老年人中,有再婚意愿的比例高达38%,但实际付诸行动的不足10%,社会观念和子女态度成为主要阻碍。 二、"恋综热"背后:老龄化社会的集体焦虑 "中老年恋综"的走红,本质上反映了社会对老龄化问题的集体焦虑。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23)》显示,我国老年人口正以每年1000万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35年将突破4亿。在这样的背景下,老年人的情感生活不再只是家庭私事,更关乎社会和谐稳定。 节目中几位嘉宾的故事极具代表性:丧偶十年的张叔叔在子女成家后突然陷入"情感真空";离异的王阿姨坦言"宁愿在广场上热热闹闹,也不愿回到冷清的家";而通过AI虚拟人物排解寂寞的赵爷爷,则代表了数字化时代老年人的新型陪伴需求。这些个案折射出一个共性困境:当传统家庭结构瓦解,社会支持体系尚未健全时,老年人的精神世界该何处安放?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银发情感觉醒"正在改变代际关系。复旦大学家庭发展研究中心的最新研究指出,支持父母再婚的子女比例从2010年的23%上升至2022年的41%,显示年轻一代的观念正在发生积极转变。这种转变与《民法典》中加强对老年人婚姻自由保护的立法精神不谋而合。 三、超越"恋综":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的三个维度 "银发恋综"的热度终会消退,但它提出的问题需要长效解决机制。结合"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规划,我们应从三个维度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 制度维度上,需加快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参考上海"15分钟养老服务圈"经验,将老年活动中心、心理咨询室等设施纳入新建小区标配。民政部最新推出的"智慧助老"行动,正是通过数字化手段扩大老年人社交半径的有益尝试。 文化维度上,要破除"老年人谈情说爱有伤风化"的陈旧观念。央视《夕阳红》栏目近期推出的"银发爱情"系列纪录片,以平常心呈现老年情感生活,获得广泛好评。这种去猎奇化、去娱乐化的呈现方式,有助于建立更健康的社会认知。 家庭维度上,倡导"新二十四孝"理念。全国老龄办提出的新版孝亲标准中,"支持父母情感需求"首次被明确列入。实践中,像杭州某社区推出的"代际沟通工作坊",通过角色互换等互动方式,有效改善了子女对父母情感需求的理解。 四、银发时代的启示:每个人终将面对的命题 在节目尾声,那位被四位阿姨"疯抢"的退休教授说了这样一段话:"年轻人总以为我们在将就,其实我们比他们更懂得珍惜。生命的长度已经看得见,所以每一分钟都要活得真实。"这段话或许揭示了"银发恋综"引发年轻人共鸣的深层原因——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老年人对情感的纯粹追求反而成了一面镜子,照见了年轻人被功利主义异化的情感世界。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与政策建议》白皮书指出,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消费规模将达60万亿元,其中精神文化消费占比将显著提升。这个数据提醒我们:关注老年人情感需求不仅是道德命题,更是经济命题、社会命题。 当我们讨论"银发恋综"时,本质上是在探讨:一个文明的社会,该如何尊重每个生命阶段的情感尊严?答案或许就藏在那些公园里的歌声、广场上的舞步、老年大学课堂里的笑声中。在这些看似平常的场景里,跃动的是对生命最本真的热爱——这种热爱,不该因年龄增长而褪色,反而应随时间沉淀愈发璀璨。 在这个人均寿命不断延长的时代,老年不再只是生命的尾声,更可能占据人生的三分之一甚至更长。让这漫长的"后半生"不再孤独,需要我们打破对老年情感的刻板想象,建立更包容的社会支持系统。毕竟,今天的年轻人,终将成为明天的银发族;今天我们为老年人构建的情感生态,就是明天我们自己的生存环境。当1.4亿老年人的精神世界得到妥善安放,"老有所爱"才能真正成为老龄社会的温暖注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